18分钟生命竞速!郑州机场580架次航班中抢出2条重度烧伤生命线
5月2日18时55分,郑州机场的停机坪上,一架急救包机划破暮色,载着两名全身90%以上重度烧伤的危重患者紧急降落。这是“五一”假期第二天,这座日均起降580架次航班的繁忙空港,用一场多部门联动的“生死时速”,在黄金救援时间内为生命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。
一场与死神赛跑的“极速行动”
当天下午,郑州机场接到一项特殊任务:一架急救包机从千里外飞来,机上两名烧伤患者因合并感染已出现多器官衰竭,需争分夺秒转运至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。机场急救中心与医院无缝对接,提前调度担架、急救设备和救护车,医护团队在停机坪严阵以待。
18时55分,飞机甫一落地,早已待命的医疗组仅用5分钟便将患者从机舱转移至救护车。全程18分钟,从飞机滑行到患者被送进医院手术室,每一个环节精确到秒。一名参与转运的护士回忆:“患者皮肤溃烂,连呼吸机参数都要实时调整。我们不敢慢,也绝不能出错!”
“硬核”应急能力背后的“软支撑”
这场高效救援并非偶然。2024年5月,郑州航空港刚完成一场800人参与的“使命2024”突发事件综合演练,模拟地震叠加暴雨的极端场景,涵盖疏散、搜救、医疗急救等8大科目。演练中,社会救援队与企业志愿者协同作战,无人机投送救生设备、龙吸水设备快速排涝等细节,为真实救援积累了经验。
更关键的是,郑州机场近年持续升级应急体系:2024年1月,115台智能急救一体机(AED)覆盖航站楼,搭配全员急救培训,确保“黄金4分钟”救援能力;航安支队常态化开展“雨中送伞”“病患极速通道”等温情服务,仅2024年便完成11例危重旅客转运。
生命至上的“中国式救援”启示录
这场转运引发全网热议,不仅因其惊心动魄的过程,更因其折射的深层价值——当580架次航班与2条生命的天平倾斜时,中国选择将砝码加给后者。机场宁愿延误其他航班也要救人,这才是大国应有的温度。事实上,这种“温度”早有印证:2018年,郑州机场曾为高速堵车的103名旅客开辟“晚到应急通道”,从安检到登机仅用26分钟;2024年暴雨中,安检员冒雨为机组人员撑伞的视频登上热搜,被赞“暴雨中的暖流”。
灾难面前,时间以秒计算,生命以分衡量。郑州机场的18分钟,不仅是一次救援的成功,更是一场关于“生命权优先”的文明宣言——当社会机器的齿轮为个体生命暂停,人性的光辉方能穿透钢铁与混凝土,照亮每一个平凡的我们。

首页